心理諮商的功能

諮商治療和聊天的不同

理科太太的陳映彤日前擬以「諮商筆記」講座引起軒然大波,其重點應該不是在非專業人士可不可以做諮商,理科太太一再強調她不做諮商,只分享經驗,所以要探討的是諮商之後的心得分享又會有什麼後遺症?也有人問到:「諮商和聊天有什麼不同?」媒體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引起很多人對心理諮商的誤解,就一個資深諮商心理師,我想提出個人對此二點的看法。

一、諮商經驗可以分享嗎?

        基於「個案的福祉」和「保密原則」諮商心理師不可以分享當事人的諮商經驗,即使經過”去個人化”的辨識資料,還是不宜,因為閱聽者會自動代入他所認識的人,所以在任何公開場域都不適合,如果作為研究,必須取得當事人同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倫理。

       接著要談的是「當事人自己可以分享經驗嗎?」當事人自己沒有保密的倫理規範,當然可以!所以理科太太並沒有違反諮商倫理,沒有專不專業的議題,但她的問題在:如果上課者引起自己的內在深層議題,不但是理科太太能不能處理,更重要的是:「是否知道學員已經被勾起心理的深層議題,專業所謂的『覺察』(awess),必須、一定要找心理師晤談解決?」如果沒有覺察、注意到自己的問題已經被引發,而以為聽講、分享就可以讓心情變好,這就會形成本來無事、就像傷口已經結痂,但因為聽課被撕開卻沒有消毒、處理,影響生活,這才是重點。

二、專業諮商和聊天有什麼不同?

        專業諮商和聊天都是在說你的困境,不同的是諮商心理師會利用專業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出你可能的困境癥結在哪裡;而聊天的對象可能是家人、朋友,和你有過相同的經驗也好、沒有也罷,會提供做法、意見,而他們的做法和意見可能不適合你,讓你更流於挫折,覺得別人做得到為什麼我做不到。

    再者,心理師會根據你的需求、心理特質、個性而給予引導如何做,每個人的環境不同,行動方式不一樣,所需復原、調整時間也不同。同一個問題,但每個人要用的方法是不一樣的,需要一小段時間的診斷、了解你的問題真正的阻塞點,不是一次二次就能好的。就像身體的疾病,也不是短時間就可以見效的。

        諮商不是給建議,因為在聊天時已經有太多人給建議了,那為什麼沒做或無效?因為不了解當事人(受苦者)被什麼束縛住了,被那種成長經驗或環境綑綁住,這些都需要了解、解開,才有力氣往前走,諮商心理師就是從當事人的敘述中聽當事人沒注意、或太以為大家都如此的內容中,引導他看到不同、可改變的。

    諮商和聊天的不同在

  • 專業的投入聽你說(傾聽),引導你找出自己的困境癥結所在,鬆綁、打開這個結,讓你輕鬆地往前走。
  • 當你打開心結往前嘗試時,心理師就在你身邊,可以和你一起檢討思考哪些方式需要修正,不用自責別人行、為什麼我不行!
  • 幫你看到自己的優勢、好的能力,不要因為身處困境而忘了自己的能力所在。

當然,重要的是要找適合你的心理師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