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不住在兩極間擺盪的心

抓不住在兩極間擺盪的心:青少年躁鬱症的輔導與治療

躁鬱症是一種複雜的疾病,它又稱為雙極性疾患(Bipolar),既有情緒高昂、體力充沛的躁症,又會有情緒低落、毫無生氣的憂鬱期,他們的心情猶如兩極擺盪的鐘擺,輔導/治療上是不容易的。青少年的躁鬱症診斷上更加困難,因為青少年也正是情緒狂飆的階段,又正處於升學壓力的環境下,所展現的不良行為是發展階段的正常現象或是躁鬱症的症狀是很難判斷的。

青少年的躁症和憂鬱症的循環比成人快速。他們可能從興奮、快樂、充滿能量,忽然變得憤怒或憂鬱,甚至有自殺意念。有些青少年還可以同時經驗躁症和憂鬱症。躁症發作時,覺得非常興奮、易怒、自覺偉大、能量提升、活動增加、說話和思考都很快速、容易分心、衝動、從事危險行為、不需要睡眠。當憂鬱症發作,他們會覺得非常哀傷、對生活失去興趣、疲倦、緩慢、自責、無望、想自殺、失眠或睡太多。所以青少年躁鬱症常被誤診為:過動症、焦慮症、品行不佳等,延誤了治療的時機。

青少年躁鬱症的治療

  • 藥物治療

躁鬱症用藥的目的是達到情緒穩定,提升孩子的學校、家庭社交功能。很多家長會擔心藥物的副作用,米克羅威茲博士認為:「是的,藥物有副作用,但是不使用藥物的危險更大…早期結合藥物和心理治療可以減低孩子的腦部細胞損傷」(丁凡譯,2010,p.134),就像生理疾病高血壓、糖尿病,我們會服藥控制,為何躁鬱症不服藥呢?

(一)服藥需要注意幾件事:

  1. 初期回診間隔需短暫、尋找適合的藥物:治療青少年躁鬱症的藥物不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狀況開藥,也許我們看醫生開藥隨意,其實都有他的邏輯思考(丁凡譯,2010,p.135),患者及家屬必須配合、說清楚症狀及吃藥的副作用,醫生才能適時調藥。記住,不可以自己增減服用的藥物。
  2. 藥物的療效需要一段時間:很多家長或孩子看到服藥之後症狀沒有立即改善,就對醫生開藥表示懷疑,事實上服藥需四到六週才能見到療效,有些藥物(如鋰鹽)需要更長時間(八週),所以服用新藥需要一段時間觀察療效(丁凡譯,2010,p.157)。
  3. 醫病合作:青少年躁鬱症必須病患、家長和醫師充分合作,通常孩子常會「忘記吃藥」,家長必須注意叮囑按時服藥;孩子如果情緒反應太大、或憂鬱想自殺必須立即回診。醫生也需要追蹤孩子血液的濃度,適時了解孩子的用藥狀況。

(二)如何鼓勵孩子服藥

青少年正處於自我認同、尋求獨立的發展階段,凡是希望自己可以作主,被提醒吃藥是低能、無主動能力的象徵;但躁鬱症青少年又常會忘了吃藥,所以父母在提醒孩子用藥方面可以:

  1. 父母自己反思對於服藥的想法:對孩子該服藥你的信念有多強?米克羅威茲博士強調:「如果你自己都不確定,孩子會感覺到,並且利用這個藉口拒絕服藥(丁凡譯,2010,p.184)。如果父母雙方意見不一致,孩子更不願意服藥,甚至服藥會有壓力,曾有高中生告訴我:「我的藥物必須藏起來,因為爸爸不要我吃藥,他覺得我吃藥會變笨…」,父母觀點不一樣,孩子更無所適從,很多患者會問:「吃藥會影響成績嗎?」Kay R. Jamison從中學開始罹患躁鬱症,她還是成為精神科醫師,可見吃藥不會影響學習,不吃藥發病才會影響學習。
  2. 跟孩子談為什麼要吃藥:如果孩子知道藥物對他的幫助、副作用,並且記錄自己服藥的主觀經驗和情緒,體驗藥物的實際作用,告訴他「服藥並不會改變他的個性」,「不是終生服藥,讓他對未來充滿希望並符合現實」(丁凡譯,2010,p.187),也許可以增進青少年吃藥的意願。
  3. 提醒吃藥口氣要堅定溫和:很多青少年患者知道自己生病要吃藥,但是被提醒吃藥時常會生氣,因為家人常說:「你吃藥了嗎?」「吃個藥那麼難嗎?」「如果你會乖乖吃藥,我們需要這麼嘮叨嗎?」這些語句都會讓孩子覺得被貶抑,可以和孩子談談:「很多人會忘了吃藥,你覺得怎麼做你比較不會忘記?」
  • 心理諮商/治療

躁鬱症青少年在躁症發作時,更需要有人聽他說,而精神科醫師沒有時間好好處理醫病關係(聽患者說),心理諮商/治療是可以幫助青少年情緒穩定的,藉由諮商晤談,心理師可以幫助個案適應現有的症狀,包括藥物的效果和副作用;也可以幫助個案如何修復因症狀而造成的人際傷害;最終目標在幫助青少年發展自己的適應策略,因應不同階段的壓力,提升學習功能(丁凡譯,2010,pp.162-166)。

在”鬱見真愛”裡提姆不斷轉學,轉學就是一個心理壓力,從熟悉的環境(包括同學)轉到一個陌生、甚至有不同校規的學校,都需要適應,心理諮商可以幫助躁鬱青少年度過這一段心情擺盪起伏的階段。

  • 團體心理諮商/治療

在”鬱見真愛”裡提姆進到療養中心後,中心有安排團體治療,讓青少年聚在一起,談自己的心理感受,可以看到每位成員的心理狀態不同,但有「原來我的病不是孤單、大家都有」的普同感;同時看到別人的復原會有「希望感」、「我會好的」;而藉由團體的互動青少年可以學習「人際界線」。

病發時的失控會破壞人際關係,在團體中成員可以學習如何不破壞「人際界線」,例如:發言時間的控制、對自己行為的負責等。

  • 家族治療PEACE

家有躁鬱青少年容易造成家庭的衝突,在”鬱見真愛”中提姆和弟弟傑西的衝突,哥哥凱爾對父母的不滿等,而他們彼此間都以隱忍、接納提姆,這是不容易的;即使如此,在家庭治療中他們仍表達出提姆對家庭的影響。

大衛.米克羅茲和伊莉莎白.喬治提出維持良好家庭關係、適應躁鬱症的PEACE策略(丁凡譯,2010,pp.206-221)。

(一)P=Problem solving 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要先知道問題是什麼?可觀察、可改變的才是問題,所以在界定問題上要清楚、明確,一次解決一個問題,例如不良睡眠習慣、不按時服藥、學校問題、不尊重別人等都是大目標,如果想先處理不良睡眠習慣,可解決的是「好的睡眠習慣是幾點上床、上床前做什麼、幾點起床」等,先實行多久,執行的可能性及困難可討論。

(二)E=Education 教育家人了解躁鬱症

家人可以了解躁鬱症的症狀,當躁症發作時,孩子的行為、心情如何?鬱症又有哪些行為和情緒?它的成因是什麼?其實精神疾患很難有明確的成因,通常是血清素(生理)及成長環境中的事件等造成的,有躁鬱症手足自己不一定會是躁鬱症患者。躁鬱症青少年接受治療還是可以升學、工作、結婚、有小孩的。

(三)A=Acceptance 接受躁鬱症以及它的限制

接受孩子有躁鬱症,所以在家庭中要「支持」、「結構」、「界線」。支持孩子在學校可能會受委屈,老師、同學無法了解他,因為他們不了解躁鬱症這個疾病,所以同理孩子的委屈;結構是可以做些什麼、什麼不能做,例如在學校發言時間和時機、遵守上學的規定等;界線則是行為準則,躁鬱症青少年在人際界線上常無法分清楚,如他們會不徵得同意就擁抱他人、或是拿取別人的東西等,所以在家族治療時可以教會家人如何支持孩子、行為結構化、學習界線分明。

接受的同時須分清楚孩子的行為是症狀或其他原因,例如失眠、誇大妄想、說話快速無法打斷等可能是躁症症狀,但如果是易怒、大吼大叫可能是對管教的反抗,所以家族治療過程可以學習接受躁鬱症及分辨症狀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不良行為。

(四)C=Communication 溝通技巧

積極傾聽是溝通的第一步,耐心聽孩子的心聲、想法,傾聽是了解的入門,能聽懂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適切的溝通。溝通的第二步是教導孩子具體表達需求,如果他不能清楚的說出自己要什麼,父母無法幫他;當然,在教導孩子的時候,父母也須反思自己的要求是否具體、明確;正負情緒的表達也是重要的,在表達心情時,可以說出是什麼事情造成這樣的情緒?

(五)E=Escape 必要時離開現場

離開現場是避免衝突擴大,管理自己的情緒進而創造一個保護孩子的氣氛。家庭溝通時不要讓孩子決定你和其他人的情緒,當父母以穩定的語氣告訴孩子:「我們說好11點睡覺,現在已經11點半了,該關燈睡覺了」,如果孩子回答「知道啦」,父母通常會說:「知道還玩(手機)」引發衝突,最好的方法是「該睡覺了」,如果孩子不睡,父母離開現場,不管他;第二天孩子可能爬不起來,再來討論睡眠問題。

五、學習藝術有助穩定病情

躁鬱症青少年很多具有藝術天分,協助他們發揮藝術才華能穩定病情。曾有高中生罹患躁鬱,在他發病時會認為上課師長專業不足,打斷老師的話,干擾班上學習,諮商後,學習辨識躁症發作徵兆,一有徵兆就去輔導室畫曼陀羅圖,曼陀羅讓他心情穩定,順利完成學業。

在我諮商的躁鬱症個案中,有不少人從學習藝術中得以療癒,如書法、繪畫、舞蹈等,鼓勵躁鬱青少年發揮創意是治療的方法之一。

躁鬱症不可怕,如果躁鬱症青少年能學習了解並監控自己的情緒狀態、生活作息和生活節奏穩定;家人協助制定常規生活計劃、鼓勵監督執行;並善用社會資源網絡,讓孩子接受心理諮商,如有需要家庭可以做家族治療,有助於穩定躁鬱症青少年情緒及家庭正常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