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見真愛”是一部青少年躁鬱症的影片,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從影片中可看到主角提姆罹患躁鬱症,家人不離不棄想要治癒他的親情,也看到因躁鬱症對自己、對家庭的影響。
劇情簡介
“鬱見真愛”描述男孩提姆在10歲多時陸續展現出躁鬱症的症狀,但被誤以為是焦慮症和情緒障礙等,直到14歲時確診並送到療養院接受專業治療,最終逐漸走向康復的過程。
片中看到青少年躁鬱症症狀:例如鬱期時情緒低弱、害怕社交(參加好朋友的生日會,不斷告訴母親他想回家)、學習障礙、生理不適、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等,(如提姆擔任足球守門員,被踢進一球就逃離現場);躁期則情緒亢奮、思緒跳躍、過度解釋、甚至有暴力思想與言詞(對弟弟傑西吼叫、認為傑西打斷他的思維);對自己的干擾(表演,足球比賽中逃跑)。
片中除了呈現躁鬱症患者可能症狀外,也點出不少家屬會面臨的處境,且描述真實,例如:旁人不理解並給予錯誤指導,家長認為自己最懂也最能幫助孩子,面對治療無顯著效果的無助感等。
心體悟
一、是症狀還是發展過程
青少年躁鬱症難以診斷的原因在如何判斷是躁鬱症或青少年情緒起伏不定?例如他們的愛冒險、情緒不穩、和父母爭吵,是躁鬱還是在經歷人生的轉變階段?加上國高中階段學習壓力大,所以容易被診斷為焦慮症、過動症,無法對症下藥!
二、學習上的困難
當青少年罹患躁鬱症時,他要面對誇大自我能力的妄想,嘗試冒險的行為,他會覺得功課無聊、很容易完成,但成績可能不盡理想,這時他會怪罪老師、父母不了解他,同學、手足干擾他,劇中提姆就曾對弟弟大吼,認為他干擾了自己的思考。躁狂發作時是無法定下心學習的,他會有海闊天空的創意發想,但學習是需要定心、靜心的,所以患有躁鬱的學生往往無法順利學習。
三、同儕關係難以建立
提姆本來有好友的,但罹病之後就與朋友越行越遠,像他參加好友的生日會,會覺得煩躁而突然離席;玩遊戲時的突然發怒等,都會讓同學覺得莫名其妙,無法與他交往。而提姆可能會有朋友無法理解他的心情,他也不知道如何改善彼此的關係,所以好朋友會遠離他。
四、家人互動的矛盾、衝突
父母的為難,當他們花更多時間在提姆身上,就會互略了其他兄弟,像剛開始他們以為提姆的憤怒或情緒低落是因為對環境的不適應,不斷幫提姆找學校、換環境;兄弟因為提姆的關係,上課會遲到…,手足間的互動因為提姆莫名的生氣,弟弟傑西的恐懼和自責,哥哥凱爾的無辜被扯入成導火線的反應,一人生病,全家混亂的狀況常發生。青少年的躁鬱症常會因為不知道如何控制情緒、或無法控制情緒而與家人(父母、手足等)衝突。
五、經濟上的負擔
當家屬對青少年躁鬱症不了解時,第一反應常是孩子對學習環境不適應,因此轉學就是最佳的選擇,而如果就讀私立或非正規學制的學校,對家庭的經濟是一大負擔,像提姆不斷轉學,就讀私立學校的支出成為家庭的負擔;另外躁鬱症的最佳治療方式是:看醫生吃藥、心理諮商、參加團體,甚至到療養教育機構(提姆最後進入的學習機構台灣目前還沒有)等等的費用都是家庭經濟負擔。
六、送療養教育中心
該不該送療養中心?或家中照顧?母親凱薩琳剛開始的抗拒、排斥,最後決定送提姆到療養中心,雖然影片中對父母決定歷程敘述很少,但在現實生活中,家長確實會有很多的考量,包括他會不會要一輩子住院?出院後別人會如何看他?以後求學、工作會不會有影響?哥哥凱爾對父母把提姆送到療養中心非常生氣,雖然提姆的情緒不穩也會影響他,他也無能為力,但他認為爸媽應該可以控制改變提姆,不需要送療養中心。其實選擇對患者適合的療養機構也許比在家照顧好,像提姆在療養機構中的學習、成長顯示父母的決定是適宜的。但如何選擇合適的機構片中並沒有提到,這一部分是不容易的。
七、別期待病患一開始就有病識感
躁鬱症患者經過醫生診斷後通常可以接受自己生病了,有病識感;但青少年躁鬱症患者無法接受自己有精神疾患,他們會認為自己的煩躁、全能感同學朋友也都是如此,在”是躁鬱、不是叛逆”一書中指出當父母告訴青少年他生病了時,青少年可能會認為「我的朋友都跟我一樣啊,是你有毛病。」(p.17)劇中提姆認為自己被送到治療所是被強迫的, 他說:「我是被懲罰、我爸媽討厭我」,治療所的青少年剛入所也是如此,認為是被父母厭惡、遺棄的,無法承認自己生病了。
八、專業治療是有效的
療養中心所對躁鬱症的治療有其專業,像三個規定:「一、隨時讓別人知道你在哪裡;二、不要隨便動手、不要隨便碰其他成員;三、在你完全獨立之前不能沒有大人陪伴就擅自離開」,規定二其實就是預防成員在發病時情緒失控彼此互毆。而中心也安排團體治療,在團體中大家可以抒發自己的想法,學員懷恩在意別人的眼光,他表示:「電腦不會嘲笑你、也不會離開你」;法蘭克則分享自己想法的改變:「在這裡生活並不容易,有很長時間我一直在想辦法逃出這裡,但後來我發現,我必須搞清楚自己當初為何來這裡、我過去做了一些不好的事,但我原諒自己,因為我知道之前發生的事不會定義我現在是怎樣的人、也不會定義我以後想當怎樣的人,我要學著接受和了解我自己,好讓我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我也學著接受其他人的個性,因為我不接受就會被你逼瘋,人生苦短,享受它;愛很難得,把握它;憤怒不好,扔掉它;恐懼很可怕,面對它;回憶美好,珍惜它。」
提姆在這裡學會接納自己的疾病,從他剪短頭髮,重新上台表演可看出他學習與躁鬱共處。
九、家屬也需要治療
家有青少年躁鬱症患者從症狀的辨識、如何接納他的情緒、如何教導他與人相處、如何兼顧其他孩子等,這都需要學習,凱薩琳的朋友麗莎告訴她:「不先照顧好自己,就無法照顧別人」,家屬如果能接受家庭治療,就能在治療歷程中說出自己內心的痛苦掙扎,讓家人彼此了解,才能彼此支持,像提姆哥哥凱爾認為爸媽應該控制住提姆,提姆就會不需要送療養中心;父親亨利說:「我試著聯繫一家人的感情,有時候我覺得很無助」,而弟弟傑西認為提姆搬走讓他鬆了一口氣…,在家庭治療中每一個人在心理師的引導下,可以說出心中的想法、表達心情,有助於協助躁鬱症患者復原。
有關青少年躁鬱症的診斷是需要精神科醫師判定,如何與患者相處與協助他們度過發病期,可參閱:David.Miklowitz 寫的是”躁鬱,不是叛逆”這本書,台灣有翻譯版。下一篇文章我們再來談談青少年躁鬱症的輔導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