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忘了與你們共處的歲月-找不回「被遺忘的時光」

我忘了與你們共處的歲月-找不回「被遺忘的時光」

劇情簡介

被遺忘的時光這部影片記錄台灣被困在時光的長河中、失智老人的真實故事,其中的主角許景珍,先生張國棟已經過世,但不存在她的記憶中,在意的,反而是從東北一起到台灣的共患難、結拜姊妹;75歲的陳良文是一個兒女眼中不重視小孩,只在乎吃和睡覺的人,但他會介紹自己的故鄉台南,說自己的故事,也許裡面有許多的錯落、不合邏輯之處;水妹,一個因為腦溢血開刀造成失憶後遺症的人在她口中不斷出現西林村;尹伯伯有著被害妄想,也許曾經遭受共產黨的迫害,害怕被殺;片中唯一先生還在的阿蟳,失智前喜歡和先生一起騎重機車,在先生眼中是一位重感情的好太太,在先生騎車多次受傷過程中,她都不離不棄的照顧;95歲的王老師,一生中有著風光的經歷,是國大代表,但孩子在國外,她在安養院中,如果女兒回來看她,她很高興,當女兒要回美國,她就覺得人生沒有樂趣了。

本片在描述這五位失智老人在安養院的生活狀況,有著與兒女的互動、與親朋好友的相處,在溫馨中隱含著無奈,更有無法表達、或別人不了解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的焦急。

心體悟

  • 失智老人照護缺少的是心理諮商/治療

片中最明顯需要心理諮商/治療的是水妹和尹伯伯,水妹因為腦傷造成失智,養護中心做得很好的是職能治療,她從無法說話,到能用語言表達,進步很大,但當別人無法理解她要表達的意思時,她的挫折、難過很明顯。在水妹口中不斷出現「西林村」、而照顧的輔導員對此並不在意,女兒知道她會難過,但不知道如何協助她。現在的長照費用補助中有心理晤談費,但因為和職能治療費混合,費用大都用在職能治療,忽略了心理治療。

其中尹伯伯的被害妄想也被疏忽了,所以在影片拍攝過程中他的情緒大爆發,雖然護理長的安撫讓他心情平穩了,事實上可能只是他的無奈,後面幾次他說:「你們就拍啊」,也許是一種妥協。他害怕被害、有人拍攝紀錄片,對他而言是很大的壓力。

在長照服務中如果加入諮商/心理治療,也許可以更了解老人的心理,減緩失智速度。

  • 不同於一般人的邏輯

在影片中呈現出失智老人不同於一般人的邏輯,他們腦海中的記憶是斷層的,如人與人的關係,像許景珍,她看到院中無法行動的老人坐在窗邊,她會過去說:「爺爺,這邊陽光一直曬不好…」,當被問「他是你的誰」時,她會出現「爺爺」或是「他是我的孫子」這種混淆;當她的共患難、結拜姊妹去看她時,剛開始被提醒都能記起每個人,還會抱怨「你們怎麼都不來看我」,但聊一陣子後,她就會忘了誰是誰,所以會找歐太太呢,當歐太太說「我在這裡」,她無法理解,「你像歐太太,你在這裡,她呢,她不見了」。許景珍是對人與人的關係混淆,而另一位尹伯伯則是地理位置的混亂。

尹伯伯的地理觀不見了,像陽明山在大陸、大陸有個台北,河南是台灣管轄的,在他們的想法中自有一套邏輯。

還有時間感或對事情的輕重緩急的觀念對失智老人也是紛亂的,像社工問許景珍:「他們來看你,你怎麼不和他們聊天呢?」她會回答:「我沒時間跟她們聊天,我有許多事要做」,事實上她沒事做!

  • 過去的恩怨情仇會影響家人對失智者的態度

這是一部以安養院為主軸的紀錄片,但從子女與失智老人的相處、或假日帶長輩回家度假等,也可以看出子女與失智老人間的情感裂痕,在老人生命的尾聲如何修復親情也是一大課題。

許景珍和女兒張淑潔的關係是好的,所以女兒對媽媽的失憶過程很有印象,從說話大舌頭(停頓)到忘了如何打電話,這一段經歷印象深刻。

阿蟳的先生期待奇蹟,夫妻兩人結婚四十八年,志趣相同,喜歡騎重機,先生對阿蟳的情感深厚,但阿蟳在安養院的費用也造成他很大的負擔,尤其如果阿蟳重大傷病的額外支出,他會感慨:「我這個月的生活費沒了」,但還是用心陪伴,希望阿蟳康復。

家暴的陳良文讓家人不知道如何對待失智的他,女兒敏美回憶起他很突兀的接到父親電話,告訴她說醫生說他得了阿茲海默症,接著病情快速惡化,她說:「我知道父親生病,需要人照顧,但又無法跨出去照顧一個關係沒有那麼深的人」。女兒說:「爸爸最在乎的人是我媽媽」,但是陳太太也需要心理的調適、重新看待先生,所以女兒敏美接著說:「那我媽媽在這個過程中非常不肯定他,生病以後我媽媽才轉為一種憐憫,所以我媽媽也失控兩次,大哭說她很難過…」,覺得「我爸爸現在變這個樣子好像就是在那邊打一場糊塗仗,大家都是好人,但是卻彼此看去都像個壞人,一輩子用仇人的方式在對待」,當父親失憶後,家人的相處方式、關係要調整,敏美說:「…重新再學家人的關係(建立),從很簡單的事情牽他、餵食,我從小爸爸也沒有牽過我的手,但是現在有一個機會我可以牽他的手…」,原諒、重新開始建立家人的新關係才能與失智老人和平相處。

  • 養護中心的用心照顧

規律的生活習慣、職能治療、人際互動、與外界的真實接觸或模擬接觸式養護中心努力在做的部分,希望失智老人不要喪失生活的基本能力。

面對每個不同狀況的失智老人,中心的社工會用不同的方式對待。陳良文是一個很會說故事的人,中心安排他上台介紹自己台南的十間房子(可能是他的記憶或幻想);他對吃很重視,每餐要吃兩碗,據院方表示:「他吃的速度很快,吃完會說沒吃」,所以院方讓他最後一個吃,他看到大家也在吃,才會覺得自己有吃兩碗。水妹剛到養護中心無法說話,所以安排語言訓練,這一點安養中心做的很好,二週水妹就會說話了;但對心理的照護是缺了,水妹一直重複地說「西林村」和「媽媽」,可見這二者對她的意義,可惜無人能懂。尹伯伯有被害妄想,中心安排讓尹伯伯主持商鋪的活動,讓他接觸人群。

安養中心的用心安排、照顧,讓失智老人多餐與社群活動,可以延緩失能的速度。

  • 忘不了的豐功偉業

失智者的前期症狀是忘了現在,記得過去,還有對自己的理想期待,像陳良文除了說自己有錢,還回憶自己的拳擊生活、開酒店…也談到「我錢都花在孩子身上」,但在妻子和女兒的眼中,良文說的這些都不是真的,太太認為「他不用學打拳就很會打人」,女兒說起爸爸是重視吃和睡眠,可以為了別人干擾他的睡眠拿刀要殺人;妻子眼中他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孩子幾天不在他都不會發現,三四個孩子都想離家(也真的離家),只剩下太太和他,太太說:「我和他沒有感情」,失智老人記得的自己和別人知道的他也許有很大的落差,但無法與他爭辯、也不需與他爭辯,失智老人要的是「在一起的陪伴」,像太太和兒女的探視、陪他唱聖歌就好。

王老師自豪於自己的語言天賦,英文、法語都流利,還當場接受紀錄片攝影師的立即翻譯挑戰;與父親相處的甜蜜時光是她腦海中長存的記憶,她會想要寄照片給父親,忘了父親已過世;記得她當國代時的風光歲月,有蔣中正、蔣經國總統的照片等,曾經的豐功偉業是失智老人永恆的記憶。

「被遺忘的時光」這部紀錄片拍攝於2010年,現在的失智老人比率增加,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者人口將超過30萬人,其中65歲以上長者占9成6,罹病者有年輕化的現象。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每位國人如果都能夠了解失智症警訊與及時診斷的重要性,除了可以協助民眾預防及延緩失智症,同時也能同理、包容與關懷,讓失智者能尊嚴、自主、平等地幸福過日子」(引自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網站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576&pid=16016)

「被遺忘的時光」這部影片讓我們了解失智老人的生活,他們呈現出來的樣貌也許和我們不同,但他們需要人際、會關心別人,也會表達自己的心情等,和大家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