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溝通障礙~口吃的人
據BBC的報導推測,口吃的人口佔世界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三(BBC)(引自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55647055),伊莉莎白女王的父親喬治六口吃世就是患有溝通障礙症口吃的人,還有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首相邱吉爾也是口吃患者;當今的美國總統拜登也是口吃者,他說:「因為口吃遭遇到不少歧視與嘲笑,讓我更能理解他人所受的痛苦與折磨」。口吃是一種溝通障礙,會因為人際溝通的不順暢,造成心裡的陰影,重者可能對自我能力的貶低、不自信,形成人際退縮,孤立自己。
口吃是溝通障礙症之一,溝通障礙症包括:語言障礙症、言語障礙症、社交溝通障礙症和兒童期初發型語暢障礙症,口吃是兒童期初發型語暢障礙症(dSM-5, p.31),但患有口吃的人在社交溝通上會產生障礙,不只是單純的語言流暢與否的問題。
口吃的治療一般是找語言治療師,但是,很多的口吃是成長環境影響內心造成的,就如喬治六世是由童年成長環境造成的,在某些情境會口吃,如公眾談話,但對女兒們說旁邊故事卻能很流暢,所以口吃的治療通常須先了解在那些環境會口吃。
緊張焦慮通常是口吃的主要原因,而造成緊張焦慮的環境來源不同,尤其是剛學說話的小孩,在語詞、語彙等缺乏下,要和大人溝通就有困難,如果父母或幼兒園老師無法給予時間聽他們說話,在孩子的心中急著把話說完,因此在語音的發音會模糊、語言表達的流暢度上會不清楚,更讓大人無法理解兒童的意思,兒童也無法順利說出自己想要說明的事情,形成溝通障礙-口吃。
「當孩童察覺到說話困難時,可能會發展避免說話不流暢的機制和情緒反應,包括避免公開演講和使用簡短和簡單的話語」(DSM-5, p.46),事實上如果注意兒童的語言表達,適當的輔導,65%~85%的兒童可以恢復說話的流暢度。據DSM-5的統計,八歲時的語言流暢度可做為是否會有溝通障礙的判斷依據(p.47),當然,不代表年齡大於八歲的人口吃就無法治療,只是需要更長的時間。
溝通障礙如何治療?在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我們看到成年的喬治六世才接受語言治療,而在治療中,除了語言表達外,治療師萊諾更注意到造成喬治六世口吃的心理成因,因此在幫助溝通障礙症(口吃)患者的方法如下:
一、花時間和嬰幼兒說話
嬰幼兒1.5歲到3歲是語言發展的黃金階段,此時的照顧者若能多花一些時間和嬰幼兒說話,觀察、了解他們的用語(語詞),也教導、解釋語詞的意思,讓他們從模仿說話到了解語意,順利和大人溝通。當他們語詞含糊時,能有時間糾正、但糾正的語言不要讓嬰幼兒覺得被責備,照顧者可以說:「你剛剛說的很好,有一個地方這樣說更好」(說出要改正之處的正確說法),要嬰幼兒再說一次,可以矯正發音。
二、增加兒童的語詞、語彙
在1.5歲-3歲是語言發展重要階段,如果在這時候可以增加兒童的語詞、語彙「資料庫」,可以降低因為了解的字彙不足造成在語言表達或接收上出現困難而造成「語言障礙症」。但要增加兒童的語彙不是強迫他們看書、看兒童節目等,而是利用生活周遭環境,機會教育。例如公園的花花草草、動物、小販等的行為、動作等都是學習素材。重點是大人說一次,還要讓嬰幼兒說一次,他們才能學習到,睡前可以再複習一次。
三、朗讀詩詞、文章
朗讀詩詞文章是治療溝通障礙症(口吃)的方法之一,王者之聲-宣戰時刻中也有應用朗讀文章的方式,這是一種專注的訓練,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文章朗誦上,就能將注意力集中在要表達的事情上,克服口吃。拜登曾告訴他的小助選員哈靈頓「自己是如何大聲朗讀詩歌幫助矯正口吃的」,他還給哈靈頓看自己如何在演講稿上做記號,讓演講內容更容易背誦。
四、注意影養口吃的心理因素
我們知道口吃的成因有來自心理的因素,喬治六世柏帝的口吃讓我們知道「被注意的壓力;父親的期望高、卻不曾說出讚美的話,父親甚至鼓勵手足們嘲笑他的口吃,認為這樣可以治癒他…」,家庭成長環境是口吃的原因之一,所以語言治療也需要心理諮商,像萊諾先傾聽柏帝的成長過程,了解他受到創傷的童年經驗,才開始治療他的口吃。由此可知治療口吃可以語言治療和心理諮商雙管齊下,效果更好。
五、楷模尋找、模仿
拜登的助選員哈靈頓表示,看到像拜登這樣跟他一樣有口吃的人也可以競選美國總統讓他覺得特別神奇,同時也讓他受到鼓舞,更有自信了。班杜拉的社會心理學重視模仿、強調楷模的重要影響力,口吃者尋找適合的楷模,了解他的治療方法、過程,有助於改善口吃。